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正文
2009-07-09 20:14:32 下载试卷 标签:语文教材 苏教版 培训 语文
各位老师:大家好!在此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学习体会。
总体编排:两根柱子(阅读与写作)一条龙(语文实践活动),阅读与写作不是“一一对应”,而是“各成体系,双线并进”。+习惯培养与口语交际。
先看一看整册书的排列:习惯培养——阅读教材——习作内容——练习设计——综合性学习。
教材编写特点:
1、采用主题单元的方式组合教材。
大家看目录:本册教材按主题划分为7个单元。分别为“园丁之歌”、“自然的奥秘”、“故事集锦”、“无私奉献”、“祖国各地”、“百折不挠”、“走进名著” 7个单元。
具体是如何体现出单元组合的特点呢?我们来看第二单元。围绕某个主题组织3~4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单元练习中的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如第2单元,便是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入了4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以满腔热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装满昆虫的衣袋》记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痴迷于昆虫的故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则给学生提供了两个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范例,使他们知道应当怎样去仔细观察;“诵读与积累”则要求学生诵读巴甫洛夫、伽利略、苏霍姆林斯基等人有关观察方面的名言,从而懂得观察的重要意义。本单元我们可以安排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观察一种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或一组观察日记”。
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能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观察的方法,丰富自然知识。通过记观察日记,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其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
我们如何利用单元组合的特点来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单元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吴老师等会儿会和大家详细的学习。
2.向课外拓展,与生活结合。
语文教学应当向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是我们共同的意识。在座的各位老师谁没有凭借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进行过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
在新课程提出要从封闭的“小课堂”里走出来,走向生活和家庭,走向社会和自然,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前,我们就已经这样做了,所以我们的思想并不落后。
大家都知道,以前教材中并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举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完全是*我们的用心和智慧。所以,我们可以为自己自豪。现在好了,编者们把语文实践活动纳入了教材,成为教材的组成部分,作为了一项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系列——学和做”,(本册教材中的“学和做”是——说名道姓)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3.注意与第四学段(初中)的衔接。
主题单元教学就是很明显的与初中教材的衔接表现。大家看我们的教材可以知道:第三学段教材,在教材结构形式上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拢。这样就减缓了坡度,有利于小升初的衔接。
所以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有高年级的特点。阅读方面偏重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品味的能力,习作方面偏重于立意与选材,篇章结构的训练。实践方面偏重于学生注意生活和交往能力的培养。总之,要由低中年级的扶到放,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了解了教材的编写特点,我们怎样来用好教材呢?我们怎样用教材来教学生呢?我们怎样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现行教材呢?下面我分别从阅读、写作、习惯培养与口语交际几个方面谈谈我粗浅的认识。
关于阅读:
一.阅读教材特点
(一)提供丰盛的情感大餐
整册教材的阅读文本,无论优美如散文,抒情如诗歌,还是质朴如记叙文,都给予学生丰富的多层面的情感熏陶,使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而涵养品德修养,提升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充实精神世界,让学生享受着一份丰盛的情感大餐。
(二)充盈厚重的文化气息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蕴藏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篇篇课文,洋溢着中华文化的气息,渗透着浓浓的中华情、民族情。
一篇篇课文,充盈厚重的民族文化的气息,如一个个不竭的泉源,给学生的心田注入一股股民族文化的清流。
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教材也把反映外国文化的作品奉献给学生,《装满昆虫的口袋》、《诺贝尔》等,展示的是国外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不懈研究的感人精神,中西合璧,使教材的文化构成更趋合理。
(三)洋溢独特的语言魅力
五上教材所选入的阅读文本文质兼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味、鉴赏着精美的语言,享受着典范隽永的语言熏染。
《清平乐 村居》这首宋词,意境恬淡、清丽。词的上阕长短句相间,而下阕句式整齐,每句韵脚相同,节奏感强,学生在诵读体悟的过程中,不仅神往于质朴而淡雅的田园生活,更惊叹于我国古代诗词语言的凝练美与音韵美。
《鼎湖山听泉》这篇美文,作者更是将自己对泉水的独特体验、丰富想象,通过华丽的语言、精妙的表达,把鼎湖山的泉声真切地传达出来。学生诵读这样的美文,不仅受到情感、审美的熏陶,还始终沉浸在精美的语言中,得到文本语言的滋养。《林冲棒打洪教头》准确贴切、生动传神的描述,也成为学生描摹人物、刻画形象的良好示范;《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精练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有理有据的叙述以及层层深入地陈述观点的说理方法,也会在学生的语言学习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学生享受典范语言的熏染,感受母语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语感得以培养,也培植了学生热爱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情感。
(四)传递深切的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课标》指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能指望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而需在长期、大量的阅读中受到精神、情感等潜移默化的熏染。
同时,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具有多样性,对文本的感受往往是独特的、多元的。
教材选取典范精美的文学作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力求通过大量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给学生的心灵以丰富而全面的滋养,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效的、综合的影响,追求“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境界。而课后练习的设计,又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学生自主体悟、自由表达的空间。《变色龙》课后练习4“课文哪一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金蝉脱壳》课后练习4“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诺贝尔》课后练习3“请将本课第8至第10自然段有声有色地读一读”。诸如此类的练习设计,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阅读的个性化,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引导学生想自己所想,悟自己所悟,传递着深切的人文关怀。
二、教学与读书、活动建议
1.把握阶段训练重点
根据《课标》的阶段性目标来说,进入五年级即进入第三学段。除了朗读、背诵等常规训练外,本学段的训练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②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③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④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2.简简单单上好语文课
衡量一节课,尽管课堂评议标准条目繁多,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化解一下,对于一节课,关键是要突出重点,激发学习情趣,要力避头绪纷纭,花样繁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一节课:①教学目标是否做到了单纯、明确;②学生的学习情趣是否激发起来了;③是否做到了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④语文教学情境是否做到了相对稳定;⑤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都落实了。
3. 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新课程要求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材不再是“圣经”,而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凭借。另外,由于教学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把握生成,及时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
具体到备课,我们要精心预设,机智调控。
①. 充分、科学地预设
目标预设——以人为本,发展语文素养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